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妳的護墊是敵是友?


妳用護墊用得聰明嗎?你又了解過使用護墊的潛在問題嗎?想知道如何保持女性陰部衞生嗎?這篇文章為你解答疑難!


話說在前
  女性專題太泛濫,頭一篇便說護墊,不想為各大品牌賣廣告,更不想把關心自己身體的妳誘騙進來,逛一圈文字花園然後發現妳的知識沒有長進,令家中的護墊還是為用而用。所以我們誠邀:  一.對護墊實際功用感到迷茫的妳; 二.敏感部位異常敏感的妳; 三.身體健康但和好姊妹缺少話題的妳; 四.自稱廿四孝男朋友但連女朋友每天用多少衞生用品都說不出來的你(對,有你份,別置身度外!),花點時間看看妳/你的她護墊用得聰明嗎?

護墊解碼
  夏日炎炎,正值是女性疾病猖獗的季節。現在很多人關心的念珠菌性陰道炎(下稱念珠菌),其實和女性衞生產品的使用悉悉相關。先介紹一下念珠菌,可能妳已經從很多資訊得知念珠菌是常見的女性疾病,但它普遍的程度還是會讓妳驚訝。雖然香港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參考北美洲,就有高達72%女性曾經患上念珠菌,[1] 全球有70-75%女性會在人生中最少患一次念珠菌病,尤其是年輕的懷孕女士。[2] 患念珠菌的機會率會隨著年紀增長̖、性行為頻密、使用避孕方法及自身抵抗力不足等因素上升。[1] 如果發現陰道痕癢,有過多乳酪狀分泌物,甚至小便有灼熱或疼痛感,便很大機會是患上 念珠菌了。[3] 可恨的是,誰不知道這些一按滑鼠便會成群彈出的健康資訊,但女孩子陰道不時有分泌物是比維園有阿伯還要平常的事,護墊便因此成為女孩子的親密戰友了。

   每個人使用護墊的習慣都大相徑庭,有研究統計了不同地方女性的護墊使用率,發現日本女性使用護墊的數目比起北美或歐洲女性要高一倍,而非洲女性的護墊使用率則最低。[4] 忽發奇想,亞洲女性如此注重乾淨,連換護墊也換得勤快過人,是否「換得多就好世界,換得少就有念珠」?但事實上,由於念珠菌不是必須通報的疾病,而且按照數據分析美國在以上國家當中竟然是感染率最低的,故此從官方公佈的患病數字我們其實無法總結兩者之間的關係。[4] 而吊詭的是,很多發現指出的是使用護墊的潛在問題而非其益處。

   第一是護墊的品質和設計問題,選擇了不透氣的材料會增加護墊上的細菌密度。由於不透氣護墊會提高陰部的溫度和酸鹼度,有利細菌生長,長期使用可能容易增加患念珠菌風險。[5] [6] [7] 若護墊不是百分百純綿製造,容易增加對陰部的刺激,引致陰道排出更多分泌物,滋生細菌。[4] 第二是護墊的成份問題,妳或許試過因使用衞生巾或護墊而感到陰感痕癢或敏感,有些人甚至會因此患上了皮膚炎。現時市面上的護墊為突圍而出,都添加了不同的化學成份,除了一般用以漂白的氯化物和其副產品二噁英,還有大量香劑,除臭劑和吸附物料,而外國便有女性對護墊上的樹脂成份敏感的例子可鑑。[8] 另一邊廂,各大女性衞生用品品牌的科研報告爭相為旗下產品作辯護,指出除臭劑等化學物料對陰部無顯著影響, [4] 或護墊對保持陰部乾爽清潔有積極效果等。

咁即係點?
  商家和反對者各執一方的話語權,而中立的學術機構仍然找不到有靠的數據証明真假,筆者在數據的洪流中,不希望以「有待考証」或「留待時間証明」草草收尾。 作為資訊年代發達下生活的城市人們,我們有過多的數據去支持即使是南轅北轍的立場,彷彿所有事情都是數字說了算。但是,即使一般普羅大眾無法辨識說謊的數字,我們卻可以對數據抱持懷疑批判的態度。例如,該篇學術研究有否涉及生產商的人員參與或資助; 數據的分析有否包括較大範圍和具代表性的樣品或研究對象? 誠然,我們也是以此角度寫文章,探討用護墊究竟是好是壞,分析上即使未能擇優,起碼排劣。

  第一步是以正確態度選擇產品,第二步便是正其身。 產品的品質固然重要,但正確使用對健康同樣重要。懶人,看看妳犯了以下多少項, 也就別動輒就罵生產商了:

1. 雖然我們無法証明使用護墊有實質壞處,但不少研究指出用與不用與女性陰度疾病關係不大。既然如此,我們還是提議回歸原始,不要把用護墊當成每天的例行公事。(而且這樣絕對可以省下不少錢!)[3-4]
2. 市面上的內褲各式各樣,選款式之餘緊記選用全棉質內褲,因為棉質是很好的吸料。[5,9]
3. 等夏天這麼久就是為了秀・身・材! 且慢,穿得太緊會有礙陰部通氣,而且很不舒服呢……[5,9]
4. 避免使用清潔陰部的香體用品,或過度清潔陰部,你會洗走自身製造的有益乳酸菌。[6]
5. 清潔陰部或肛門時,應該由前向後的方向清潔,這是要從小培養的好習慣,但現在懂也不遲,待會如廁就懂得做了吧。[9]
6. 性交時使用安全套。安全套能夠有效防止細菌在男女雙方互相傳播。[4]

  解答本文主題,護墊可以用,但不用常常「墊住先」。


文:Navy
資料搜集: Christine


資料來源:
[1] Sobel, J. D., Faro, S., Force, R. W., Foxman, B., Ledger, W. J., Nyirjesy, P. R., ... Summers, P. R. (1998).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Epidemiologic,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0f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78(2), 203-211. DOI:10.1016/S0002-9378(98)80001-X

[2] Sobel, J. D. (2007). Vulvovaginal candidosis. The Lancet, 369(9577), 1961–1971.

[3]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Vaginal Infection. Accessed from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24/1610.html. [Retrieved on 18/5/2015]

[4] Farage, M. A. (2006).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Feminine Hygiene Pad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 66-77. DOI: 10.1196/annals.1365.006

[5] Giraldo, P. C., Amaral, R. L. G., Juliato, C., Eleutério Jr. J., Brolazo, E. & Gonçalves, A. K.S. (2011). The effect of “breathable” panty liners on the female lower genital tr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115(1), 61–64. doi:10.1016/j.ijgo.2011.04.016

[6] Runeman, B., Rybo, G., Forsgren-Brusk, U., Larkö, O., Larsson, P. & Faergemann, J. (2004). The vulvar skin microenvironment: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nty liners on temperature, pH and microflora. Acta Derm Venereol, 84(4), 277-84.

[7] Runeman, B. (2008). Skin interaction with absorbent hygiene product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6(1), 45–51.

[8] Rademaker, M. (2004).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to a sanitary pad.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45(4), 234-235. DOI: 10.1111/j.1440-0960.2004.00105.x

[9] Department of Health. Family Health Service: Information on Vaginal Candidiasis. Accessed from http://www.fhs.gov.hk/english/health_info/woman/14808.html. [Retrieved on 18/5/2015]
健聞觀止

健聞觀止希望透過提供準確而嚴謹的健康資訊,提升香港市民對公共衞生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