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精神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精神健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人際關係其實同健康有關?

你以為朋友只是陪你同哭同笑,聽你傾吐心聲的對象?其實朋友對你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那天晚上,我獨自坐在吉野家一隅,看著臉書上一張又一張組聚照片,相中一個個曬駱駝般的笑容,排山倒海似的寂寞感向我襲來。組聚,食自己;組mate,毒J;小肥羊,吉野家;肥羊,肥牛;打邊爐,打邊爐……一切看來如此相對,尚且回歸同點。我輕笑,夾起一塊滾燙熱辣的肥牛,向它吹出一口熱煙,香氣四溢,其實我一早看透,油脂的香氣比嘈吵的聊天嘻笑聲猶勝百倍。知道嗎? 這夜誰也不能奪去我和肥牛的美好時光。」

  這是喜愛獨處,個性獨立的人的心聲,卻也是他們的悲歌:不論喜歡與否,大部分人一生都在學習人際關係這門課。你以為學不好大不了就是當個有個性的獨行俠? 美國研究告訴你:人際關係搞不好,可能影響你的晚年健康!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一項心理研究指出,[1] 年青人在二十歲時若在社交圈子中是活躍分子,他們五十歲時將會有較佳的情緒健康,生活會過得比較少朋友的人愉快,而踏入三十年時人際關係的質素比數目顯得更為重要。但是,為何把交朋友和健康的關係說得如此重要呢?

  研究人員指出,缺乏朋友的關懷對健康的壞處和吸煙是一樣的,甚至比起飲用過量酒精和癡肥更為嚴重。專家解釋,社交關係有利晚年身體健康,原因是二十歲時建立的人際網絡有助我們建立自我認知,使我們能夠更了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朋友也能在日後隨時幫助我們,有如一個為將來預備的萬應工具箱。另外,當我們到達二十歲時通常都會遇到很多與自己背景和價值不同的人,使我們能早些學習與別人和而不同,處理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異。

  踏入三十歲時,朋友的質則比起量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親密的情人及知己好友便屬高質的關係。這個研究找來了一批二十歲的大學學生,心理專家會記錄他們每天的社交活動,逐個分析那些維持10分鐘或以上的交流活動以作評分,而他們自己也會把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直至五十歲為止。結果得出友誼質、量和日後健康成正比關係。

  當然這個研究結果並不顯示一個必然關係,獨立成熟的人即使朋友不多仍能維持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在這裹更想帶出的是,健康的定義其實不是狹義的生理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 健康是指「身體(生理)、精神(心理)及社會(社交)都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由此可見,單單著眼於身體而忽略於控制個人情緒、建立朋輩關係是難以活出健康人生的。

  身體和心靈畢竟是難纏的伙伴,得到群體生活的樂趣是保持心境暢快的前提。有了健康的心靈,身體的健康自然來得事半功倍。事實上,不少的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用來解釋人對健康的想法和行為的科學模型),便包括了朋輩支持此項元素,[3] 清楚解釋了很多健康行為和疾病背後的成因和風險因素,有助政府有效地計劃健康政策,解決大眾健康問題。

  一個健康問題或行為的成因多數不是單一的。舉例說,下面的生態模型(ecological model)便能夠用來解釋吸煙的行為: [4]
http://www.cdc.gov/pcd/issues/2013/images/12_0204_01.gif
圖片來源: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從外到內,由政府的控煙政策、社區環境及支持、學校和工作環境的配套,到在家庭/朋友圈中的交流環環相扣,也會影響到最後個人的健康行為選擇。

  多交點朋友,說到底還是健康的。坐在熒光幕前的你,是時侯找找你久違的朋友了。


文: Navy
圖: happyfriendshipdayimagesz.org


參考資料:
[1]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ilOnline: Health. [Published 24/07/2015].Retrieved from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73244/How-popular-university-affects-health-life-Students-friends-happier-50s.html#ixzz3jw0Eu0ph. Accessed on 26/8/2015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about/en/. Accessed on 26/8/2015

[3] Rosenstock, Irwin M.; Strecher, Victor J.; Becker, Marshall H. (198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5 (2): 175–183. Accessed on 11/2/13.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吸煙可導致精神分裂

吸煙會導致肺癌、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陽萎等慢性疾病好像成了老生常談,但最近英國研究發現吸煙可能會增加患精神病風險。香煙,不只殘害你的身體,更侵佔你的大腦。吸煙使人身心失陷,不信來看看。



    肺癌、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陽萎……最近的研究發現吸煙的危害又多一項,那就是可能導致精神病。

    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吸煙會增加人們患上精神分裂和其他嚴重精神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從超過60個不同研究中綜合將近290,000名參與者的數據,發現吸煙習慣與精神病的關係密切。57%被初次診斷出有精神問題的患者有吸煙的習慣,每日吸煙者比起不吸煙的人平均早一年出現精神病徵狀,而且患上精神分裂的機會是常人的兩倍。

    到底為甚麼吸煙會影響腦部功能呢? 研究人員認為可能由於煙草中的尼古丁會影響大腦內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多巴胺是在腦內傳遞興奮、快樂等正面情感的物質,同時也與人體的活動、認知、獎勵等功能有關。

    雖然基於研究的性質,暫時我們還不能完全肯定吸煙會「導致」患精神病的風險增加,只能總結出兩者有關連。除非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形式重新測試,但這也意味著需要提供有害的煙草給試驗的參加者,大大有違研究倫理,因此吸煙和精神病的具體關係只能靠更長期的實驗發掘。

    無論如何,吸煙對身體始終有害。燃起香煙喝啖酒後,得到的可能是精神分裂。

文: Wai
圖: Huffington Post

參考資料:

[1] Spencer B. How smoking could raise the risk of psychosis: Nicotine may interfere with how brain responds to pleasure and reward, leading to serious mental conditions. The Daily Mail. 9 July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55559/How-smoking-raise-risk-psychosis-Nicotine-interfere-brain-responds-pleasure-reward-leading-mental-conditions.html

[2] Gallagher J. Smoking 'may play schizophrenia role'. BBC News. 10 July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bbc.com/news/health-3346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