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公共衞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共衞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醫院疾病傳播為何與病床數目有關?

  七月時瑪麗醫院爆發的毛黴菌感染,源頭來自受污染的病人衣服被鋪。其實在醫院診所環境中衍生的疾病並不罕見,可統稱為院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除了流行性感冒等經飛沫傳播的疾病之外,病菌還能以空氣,依附在物件的方式散播出去,感染醫護人員和病人,因此醫療環境中的清潔尤其重要。

  最近列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就以電腦模擬方式分析了單床病房和多床病房與病菌傳播的關係。結果發現醫護人員在多床病房中,雙手受污染的程度比起單床病房高出20%,即使他們在接觸每位病人後都有清潔雙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咳嗽打噴嚏能直接將病菌送到遠至數米開外的病床,影響那裡的物件和病人。但在單床病房則沒有這種情況,病菌的散播速度則緩慢得多。

  雖然單床病房在防止疾病傳播的效果明顯較好,但成本亦高得多,研究人員亦認為如何結合醫護人員的常規程序,改善病房的設計和通風系統會是比較可行的辦法。

文: Wai

資料來源
BBC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去台灣旅行要留意! 台南、高雄爆發登革熱疫情

台灣今年的登革熱疫情屬近年罕見,在不久的將來,它會是得益於氣候暖化而流行全球的疾病嗎?



  台灣向來是香港人旅行熱點,可是最近去台灣旅行的朋友要特別留意感染登革熱的風險!因為台灣,尤其是台灣南部地區正爆發登革熱疫情。

  登革熱是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登革熱患者的病徵與流感相似,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無力、頭暈等,發病時間由約2至7日不等,在妥善護理下死亡率不足1%。登革熱病毒分為四種血清型,如感染其中一種病毒後,對另外三種病毒只有短暫且不全面之保護,而患者即使在康復後一旦感染其他血清型之登革熱病毒,會有較大機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病情會更為嚴重,死亡率可高達20%。[1]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1]登革熱疫情近年有不斷擴大的跡象,以往沒有登革熱的地區開始出現感染個案,例如在2010年法國及克羅地亞便首次出現本土傳播的登革熱案例;而在2013年,中國雲南省及美國佛羅里達州亦發生了當地首例。另一方面,本來就有登革熱的地方所錄得的個案數字亦有所上升,鄰近香港的廣東省於上年爆發的疫情便出現了超過40000宗登革熱個案。[2]

  台灣的登革熱疫情在上年亦開始變得嚴重。2014年高雄市就錄得超過一萬四千宗登革熱個案,[3]疫情在冬季短暫歇息之後,今年又再捲土重來。在八月十八至二十四日的短短一星期內就錄得1118宗登革熱個案,個案主要集中在台南(2382宗)及高雄(408宗)。[4] 截至8月30日,台南已錄得超過3000宗病例。[5]對比香港,本年至今共有68宗登革熱個案,其中67宗為外地傳入個案,[4] 可見台南地區疫情之嚴重。

  其實除了台灣以外,不少位於熱帶的港人旅遊熱點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均是登革熱的流行地區。想降低感染登革熱風險,可依衞生防護中心指引採取以下個人保護措施:[4]

1. 穿着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2. 在戶外,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並按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3. 出發前最少6星期,應徵詢醫生的意見,並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免被蚊叮;及

4. 外遊期間,如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殺蟲劑氯菊酯。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

此外,需緊記外遊後如有不適,要盡快求醫並向醫護人員告知外遊經歷。


文: Sirius


參考資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ngue and Severe Dengue Fact Sheets. 1 May 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17/en/

[2]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廣東省登革熱疫情通報. 15 December 2014.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Available from http://www.gdwst.gov.cn/a/yiqingxx/2014121512665.html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R.O.C. (Taiwan). 登革熱整體疫情雖逐漸趨緩,清除孳生源仍刻不容緩. 9 December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ThemaNet.aspx?treeid=beac9c103df952c4&nowtreeid=6FD88FC9BF76E125&did=641

[4]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CHP alerts public to high dengue activity in Taiwan. 28 August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p.gov.hk/tc/view_content/41103.html

[5] 中時電子報. 台南登革熱疫情 首度突破3000例.31 August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831002989-260405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知唔知疾病點命名?

每年新出現的疾病那麼多,有想過科學家是怎樣為它們命名的嗎?要取個好名字除了要易唸易記之外其實還大有學問!



  沙士、豬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症……近年新興的傳染病種類越來越多,為新型疾病取名的需求隨之漸增,當時尚屬未知的中東呼吸綜合症就曾被冠以「新沙士」的名號,但亦被指不足以描述新型疾病的特質,一段時間後才有此名。要取一個好的病名殊不容易,疾病命名儼然成了一大難題。近日世界衞生組織WHO便發佈了新疾病命名的指引,呼籲日後避免取用帶負面印象的名稱,免得對社會造成意外影響。

  一般而言,現行的疾病的命名方式有數個準則可循:

一、以發現者的名字取名,例如唐氏綜合症(Down's syndrome)得名於首位描述此病的英國醫生John Haydon Down。

二、來自疾病發源地或受嚴重影響的地區。1968年在全球爆發的香港流感即以發源地香港為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和結束之後,一場迄今最嚴重的流感大流行席捲各地,這場流感大流行因西班牙受災最重而被命名為西班牙流感。

三、源自與傳播途徑或疾病源頭有關的物種。港人熟悉的禽流感、豬流感便屬此類。

四、因特殊原因或慣例,疾病名稱與某種群體或文化連結。以退伍軍人症為例,只因最初染病死亡的是一群參與會議後的老兵,由是得名。

  但根據世衞指引,上述四種命名方式統統都不恰當。世衞指出這些疾病命名方式有機會侮辱了某些地區和文化,也會窒礙各地正常的經濟交流,無助傳達疾病風險。中東呼吸綜合症因以地方命名,普羅大眾也許會傾向將它與中東國家連結起來,即使疫情已過,故有的偏見和危機感可能仍然存在,不易根除。不恰當的病名不僅令人對該地的觀感有變,其實際行為亦可能發生轉變。旅客、商人等為免風險減少前往中東,造成經濟損失。又以豬流感為例,在2009年的爆發中,部份國家禁止了美國和墨西哥等病毒較為流行的國家的豬肉入口。但事實上該種流感病毒已變種為以人傳人,豬肉反而不會成為傳播媒介。要提防的應是人而不是豬,證明疾病的名稱有機會造成誤導,若早用較中性的H1N1流感為名,則可避免同類事情發生。

  世衞同時建議日後新發現的疾病可以多考慮採用以下方式命名:

一、描述症狀,例如沙士的正式名字,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透過病名表達了疾病影響的系統、嚴重程度。

二、以病源體命名,各種常見的流感便屬此類。 H1N1型流感、H3N2型流感就是由名字所載的流感種類所致。

  疾病的命名是件小事嗎? 其實不然,一個帶偏見的名字很可能對患者及社會皆有負面影響。不少精神病患者和他們的家屬都曾受歧視之苦,而疾病的名稱很可能影響公眾對此病的觀感。腦退化症在數年前被稱為老人痴呆症,「痴呆」只是描述了患病後期有機會出現的徵狀,且隱含貶低、歧視的意味。正名為腦退化症,以中性的病因作名字,不僅減少了歧視,更有助大眾正確認識此疾病。患者在面對他人時,或許亦能得到更多體諒與尊重。


文: Wai
資料搜集: Sirius

圖: Techviewon.com


參考資料:

[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ssues best practices for naming new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 May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notes/2015/naming-new-diseases/en/

[2] Jason LA. Diseases can stigmatiz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 Academic Insights for the Thinking World. 21 January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blog.oup.com/2014/01/diseases-can-stigmatize-chronic-fatigue-syndr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