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活健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健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不可放任胡亂刷! 6個常見錯誤刷牙習慣

牙齒健康關乎我們的終生幸褔,以為每天早晚刷牙就足夠了嗎?真相沒那麼簡單。



  你以為自己每天早晚刷牙就完成了對牙齒的護理了嗎?但是做得到不等於做得好,有些錯誤的刷牙方法甚至會反過來損害牙齒!為了你的牙齒健康,是時候注意一下你並不為意的小習慣了。

1. 過早漱口
很多人都以為刷牙後應馬上漱口,但專家卻有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可以先等一下。因為牙膏裡含有可以防止預防蛀牙的氟化物,但若刷牙後立即漱口便會沖走這種化合物。最理想的是刷牙後先把多餘的牙膏吐出,等約半小時再漱口,增加它與牙齒表面珐瑯質接觸的時間。

2. 飯後馬上刷牙
在早上你是先刷牙再吃早餐,還是先吃飯再刷牙?如果是後者便要特別注意了。食物和飲品的酸性會軟化珐瑯質,所以如果你喝光橙汁後便立刻刷牙,就有可能直接損害這層最堅硬的外殼。因此在一日三餐後最好還是等上一陣子,讓口水慢慢中和口腔的酸性再刷牙。

3. 刷得太用力
以為越用力刷牙便能刷得越乾淨?小心把牙齒刷得一乾二淨!因為刷牙太過用力會磨損牙齒了;另外亦要注意刷毛的硬度,太硬同樣會損害珐瑯質和牙齦。事實上,刷牙的力度與牙齒的潔淨程度並無關連,用力刷牙所去除的牙菌膜與正常的力度的效果並無顯著分別。[1]

4. 只刷前排牙齒
想有自信、迷人的笑容,一排閃閃發亮的牙齒總不少得。但很多人也因此忽略了其他清潔位置,只刷前排和外側。正確的刷牙步驟應包括所有牙齒的外側、內側和咀嚼面。畢竟細菌不只是生長在別人看見的地方。

5. 一邊洗澡一邊刷
你也許對自己的多工處理能力很有自信,一邊刷牙一邊洗澡似乎是天衣無縫的配搭。但同時做兩件事表示你做每件事的專注力都會被分薄了,刷牙最好還是專心地站在鏡子前,確保每一個部位都有妥善地刷到。

6. 刷牙時間太短
早上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睡前的睡意來得太匆匆......但這些都不是能隨便刷幾下敷衍了事的藉口。每次刷牙至少要刷兩分鐘才能達至理想的清潔效果,為了你的牙齒能夠終生使用,每次刷上兩分鐘不算過份吧!


文: 威
圖: evolvedental.com


資料來源:
英國每日電訊報
http://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3172792/Teeth-brushing-mistakes-makes.html

參考資料
[1] Weijden GVD, Timmerman MF, Reijers E, Snoek CM & Velden UVD. Toothbrushing force in relation to plaque removal.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1996; 23(8): 724-729. Available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716332


相關文章:
如何科學地測試自己有冇口臭?
http://healthedia.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30.html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剃過後的頭髮會長得更快更烏黑更濃密!」是否真的?

間中總是有朋友把頭髮剪得短短的,說希望頭髮生得更好。你會告訴他/她這個絕望真相嗎...?

可惜研究結果全數否定這個說法。早於1928年,一個臨床實驗已經證實剃頭無助你得到美麗秀髮,[1] 近年的實驗亦同意這個說法。[2] 加上剃頭根本不會影響到真正在編織髮絲的髮根部份,剃頭令頭髮長得更好一說根本無從稽考。頭髮會看起來比較好,一是因為新生的頭髮未經太陽照射而比較烏黑,二則是因為髮尾未開始開叉而已...?但這並不代表新生的頭髮本身比較健康。


文:Crystal
圖:50/50 電影劇照


參考資料:

[1] Trotter M. Hair growth and shaving. Anatomical Record 1928;37:373-9.

[2] Saitoh M, Uzuka M, Sakamoto M. Human hair cycle. J Invest Dermatol 1970;54:65- 81.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暗燈下看書?壞眼啊?」

相信你總會試過在聲稱自己已經睡了的房間裡偷偷地開著電筒閱讀,有被媽媽話過會睇壞眼未?你又有曾擔心過古時鑿壁偷光的苦讀書生的眼睛健康嗎?


這個媽媽們的擔心可能是源自眼睛對光的殘影,加上暗淡燈光會令眨眼次數減少、眼睛變乾、對焦困難、不由自主地瞇眼等,但這些都只是暫時性的影響,[1][2]研究傾向顯示在暗光下閱讀不會帶來長遠的影響。即使是薛格連氏症候群的患者(一種腺體疾病),暗燈帶來的不良影響亦會隨停止閱讀而消失。[3]

參考資料:
[1] Sheedy JE, Gowrisankaran S, Hayes JR. Blink rate decreases with eyelid squint. Optom Vis Sci 2005;82:905-11. 

[2] Rubin ML, Winograd LA. Taking care of your eyes: a collection of patient education handouts used by America’s leading eye doctors. Gainesville, FL: Triad Publishing, 2003. 

[3] Goto E, Yagi Y, Matsumoto Y, Tsubota K. Impaired functional visual acuity of dry eye patients. Am J Ophthalmol 2002;133:181-6.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一天真的要喝八杯水嗎?

每天要喝八杯水的說法大家都可能聽過,但廣為流傳的健康觀念就代表是真確的嗎?到底這說法有何理據?




  每日八杯水差不多是每個小學生都奉若圭臬的格言,但其實每日要攝取幾多水,是和每日攝取的卡路量有關。根據英國醫學期刊,每1卡的熱量攝取,應對應1毫升的水分攝取。[1]即是說你食完一碗白飯(約220卡熱量)後,應該補充2又4份1支益力多的水份。[2]這樣看來,「每日八杯水」這句口號的原版可能是咁的:「大部份情況下,每人每日應攝取2.5升水,但實際量取決於熱量攝取。」一知半解捨後取前,就難免以訛傳訛。

  即使有醫護背景,亦不代表可幸免於謠言。每日飲8杯水的建議,亦曾出自營養師之口和美國生理學雜誌的專訪中,兩次均無文獻佐證。[3][4]現有研究亦指出,單靠日常生活中飲用的果汁、牛奶甚至咖啡,都已足夠應付身體所需。[5]


文: Crystal


參考資料
[1] Board FaN.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In: Sciences NAo, e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45:3-18.

[2] Nutrition and Health Facts. (2015). Calories in Rice, White, Medium-grain, Cooked. Retrieved 2015, from http://www.caloriecount.com/calories-rice-white-medium-grain-cooked-i20051.

[3] Stare FJM, McWilliams M. Nutrition for good health. Fullerton, CA: Plycon, 1974.

[4] Valtin H. “Drink at least eight glasses of water a day.” Really? Is ther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8 × 8”?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2;283:R993-1004.

[5] Grandjean AC, Reimers KJ, Bannick KE, Haven MC. The effect of caffeinated, noncaffeinated, caloric and non-caloric beverages on hydration. J Am Coll Nutr 2000;19:591- 600.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如何科學地測試自己有冇口臭?

你有被口氣問題困擾嗎?還是你以為自己沒有口氣?口臭不僅是異味這麼簡單,還可能是口腔問題的先兆!



  面試、約會、見客,日常生活中總有些場合是不容許出現口氣的。口臭不僅會令人尷尬,亦有損自己形象。別人只顧著閉氣屏息,又怎會有心情聽你說的話呢?以為掩手呼氣便能知道自己有沒有口臭?這樣想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

口臭的成因
  之所以會出現口臭,主要原因還是口腔裡滋生的細菌釋出惡臭。細菌會消化殘留在口腔裡的食物殘渣,繼而製造含有硫的氣體。蛀牙、牙周病都會增加細菌滋生的機會。此外,某些和口腔無關的疾病也會令你呼出的空氣帶有惡臭,例如糖尿病、肝病、呼吸道感染和慢性支氣管炎。

如何科學地測試口臭?
  還在用掩手呼氣的方法作自我測試嗎?很不幸地,這個方法可謂完全無效,你只是在聞自己掌心的味道而已。
   
  想知道自己真正的口氣,方法其實有很多。你可以直接舔一下自己的手背,等口水乾了後再聞一下。這樣做能分離出口水的味道,若你有口臭的話,口水也會同樣帶有難聞的氣味。如果不嫌奇怪,用完牙線後聞一下也能做到這種效果。想測得再準確一點?你可以用一支塑膠匙羹輕輕刮點舌頭後端的舌苔來聞。

  講了這麼多自我測試的方法,但說到底有誰比起你身邊的人更清楚你的口臭問題呢?找個不會對你客氣的好朋友問一問才是最好的辦法。事實上不少研究都推薦這種方法作為初步測試。

怎樣減少口臭?
  我們每人或多或少都有口氣,有口臭不一定就代表有問題。剛起床後的口氣就肯定不會清新,因為細菌有整個晚上的時間滋生,會出現臭味也屬於正常。但若口臭問題持續,或是嚴重得影響正常社交,那就需要找牙醫看看問題出現在哪裡了,這可能是口腔疾病的警號!

  想減少口臭的話,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1. 保持口腔衞生。每天早晚刷牙,可以的話在飯後也刷一刷,別讓細菌有機會在口腔內滋生。刷牙的同時亦要注意清潔舌頭。使用牙線可以處理到牙刷清潔不到的牙縫位置。

2. 多喝水。喝水可以令你的口腔保持濕潤,增加口水分泌,有助抑制細菌增長。

3. 戒除吸煙習慣。煙草的氣味難聞,吸煙後所呼出的空氣也會帶有這種味道。除此之外吸煙還會導致其他口腔問題。

4. 嚼無糖香口膠,但別亂吃薄荷糖。香口膠可以增加你的口水分泌,也許亦能清除一點口腔裡的細菌。很多人覺得自己有口氣問題時都會吃點薄荷糖,雖然能夠暫時掩蓋口氣,但並非長遠之計,若吃的並非無糖薄荷糖,糖份反而會助長細菌增長。

5. 定期看牙醫。牙醫除了幫你徹底清潔口腔之外,還能及早檢查出你的口腔問題,從根本解決口臭。



文: Wai
圖: popsugar.com


參考資料:

[1] WebMD. Dental Health and Bad Breath. Web MD. Available from http://www.webmd.com/oral-health/guide/bad-breath

[2] Babcock P. Change Your Breath From Bad to Good. WebMD. 21 February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www.webmd.com/oral-health/guide/change-your-breath-from-bad-to-good

[3] Davies M. Do YOU have bad breath? From licking the back of a spoon to ditching high-protein diets, experts reveal how to deal with it...and why mints just make the problem WORSE. The Daily Mail. 24 July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73114/Do-bad-breath-licking-spoon-ditching-high-protein-diet-experts-reveal-tell-mints-just-make-problem-WORSE.html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1罐可樂1小時 喝下無糖可樂後身體裡會有甚麼變化?


無糖可樂雖然沒有糖份,卡路里比起其他飲品低得多,但這也不代表可以忽視它對身體的影響!




 相關文章:

1罐可樂1小時 喝下可樂後身體裡會有甚麼變化?
http://healthedia.blogspot.hk/2015/08/11_23.html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由埃塞俄比亞到地中海:各地飲食文化如何促進健康 (一)

日本人的飲食有什麼特點?什麼是地中海飲食、北歐飲食?為你解構各地飲食文化!
   



    有沒有想過為何日本人的壽命在全球數一數二? 為何意大利人在攝取大量脂肪的同時,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卻比遠低於其他國家?食物不僅是用來滿足食慾,還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無論是食材的選擇和烹調方法都可能影響健康。各地的飲食文化大有不同,不妨擇其善者而從之。

日本:
    今年世界衞生組織WHO發佈的人均預期壽命表,日本再次名列榜首 (香港緊隨其後,排第二),[1] 日本人的長壽被認為與他們的飲食習慣密不可分。

    人們常說法國大餐多舊魚,但其實日本人才是吃得最多魚的民族。他們每年吃掉的魚竟佔了全球總量的12%,[2] 而日本人口只是世界上的2%,相當於每人每日吃進將近半磅魚。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都指出,魚類中所含的Omega-3脂肪酸有機會能減低人們患上心臟病和中風的機會,改善血管問題。[3] 曾經也有人說Omega-3能防癌,但直到目前為止,兩者的關連仍不明顯,只是在末期癌症或因病變得極度衰弱時才有助改善胃口、提高生活質素。

    另外,海帶、納豆、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西蘭花、大頭菜、芥菜)等同樣常見於日本飯桌的食物也有其益處:海帶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經發酵的納豆有助平衡體內荷爾蒙;十字花科蔬菜可以預防乳癌。由於烹煮的時間較短,他們所吃的蔬菜自然能保留更多有益健康的維他命和礦物質。

地中海國家:
    地中海國家,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最近在鬧財困的希臘都有一個共同特色,那就是人們雖然吃得很油膩,脂肪攝取量甚至與美國不相上下,但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發率卻低得多。建基於這個觀察,科學家開始研究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

    典型的地中海飲食包含了大量的海產、蔬果、粗糧、佐以少量奶製品和紅酒,並以橄欖油作為主要食油。這種飲食方法雖然提供了大量的脂肪,但當中的飽和脂肪含量並不高,大多是單元不飽和脂肪。研究發現這種脂肪能有助消除血液裡的低密度膽固醇(就是壞膽固醇),另一方面提供更多高密度膽固醇 (也就是好膽固醇),保持血管健康。同時蔬果、粗糧中的膳食纖維除了幫助消化外,還能降低血糖水平以及有機會減少痴肥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2008年,有研究綜合分析了12篇地中海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的不同研究,總共包括1,574,299名參加者。研究發現嚴格遵循這種飲食方式的人死於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比其他人為低,分別少6%和9%,就連整體死亡率也減低9%。[3] 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法對於保持腦部健康同樣有效,患上柏金遜症和腦退化症的機會比常人減少13%。[3]

北歐五國(瑞典、挪威、丹麥、芬蘭、冰島):
    講到北歐國家的飲食,大部份香港人的印象應是來自宜家傢俬內餐廳所售的瑞典菜式,但是在肉丸和煙三文魚以外,北歐國家還有不少有助健康的經典食物。

    和日本人一樣,北歐人同樣喜歡吃魚。生活於寒冷水域的鯖魚、鯡魚、鱒魚等都是他們常吃的魚類。這些魚中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能幫助保持心臟和血管健康。

    北歐人吃的主食通常含有未經精製的穀類,黑麥麵包便是他們經常吃到的一種,由黑麥(又稱裸麥) 製成。與以精製小麥製成的白麵包相比,黑麥麵包有著較低的升糖指數,代表吃下後血糖水平不會急促升高,有助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此外粗糧還含有更多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素,是比精製穀類健康的食材。

    莓類是廣受北歐人喜愛的水果,他們除了會直接吃之外,還會將莓子製成果醬、果汁、果昔等。莓子裡不僅含有大量維他命,當中含有的抗氧化劑 (Antioxidant)還能預防老年黃斑點病變,患病的風險大大減低28%。[5] 科學界一度認為攝取抗氧化劑能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和部份癌症的機會,但由近年的研究顯示,這種觀點仍未能得到充份證明。[6]

    意猶未盡?下集和你繼續揭秘更多食物與健康的關係!

文: Wai
圖: longevitycookbook.io


參考資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Data Repository: Life expectanc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lbe from http://apps.who.int/gho/data/view.main.680?lang=en

[2] Raiswell J. Eat Like The Japanese. Askmen. Available from http://www.askmen.com/sports/foodcourt_200/201_eating_well.html

[3] Kris-Etherton PM, Harris WS, Appel LJ. Fish consumption, fish oil, omega-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2002; 106(21): 2747-2757. Available from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06/21/2747.full

[4] Sofi F, Cesari F, Abbate R, Gensini GF, Casini A. Adherence to Mediterranean diet and health status: meta-analysis. Bmj. 2008;337:a1344. Available from http://www.bmj.com/content/337/bmj.a1344.long

[5] 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Research Group.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high-dose supplementation with vitamins C and E, beta carotene, and zinc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vision loss: AREDS report no. 8. Arch Ophthalmol. 2008;126(9):1251. Available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594942

[6] Stanner SA, Hughes J, Kelly CN, Buttriss J.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antioxidant hypothesis'. Public Health Nutr. 2004 May;7(3):407-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53272

[7] Parry L, Davies Madlen. Could the World Food diet help you beat disease? From Ethiopian wholegrains to heart-healthy Mediterranean feasts, experts reveals top tips from across the globe. Daily Mail. 9 July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54568/Could-World-Food-diet-help-beat-disease-Ethiopian-wholegrains-heart-healthy-Mediterranean-feasts-experts-reveals-tips-globe.html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諗清楚 朱古力係咪真係有益健康?

有聽說過吃朱古力有益健康嗎?但一直以來朱古力都是高脂多糖的零食代表之一,怎麼會變成有益食品了? 難道不應是對健康有害嗎? 本文為你解構當中緣故!



  就和紅酒一樣,朱古力對健康的好處在近年漸漸受到注意。有研究發現吃朱古力能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癡肥等健康問題, [1] [2] 即使對超重的人而言,每日食70克朱古力仍然有益心臟健康。 [3] 這些研究對愛吃朱古力的人肯定是天大的好消息,日後想吃似乎也就更理直氣壯了。但一直以來朱古力都是高脂多糖的零食代表之一,怎麼會變成有益食品了? 難道不應是對健康有害嗎?

朱古力的前世今生
  朱古力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900年,當時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人便已經懂得將朱古力的原材料––可可豆用火烘焙、搗碎,再加入熱水和雲呢拿、辣椒等香料調製成飲品。由於飲用朱古力會令人心情愉快,他們相信朱古力有某種靈性上的功用,亦因此朱古力在瑪雅、阿茲特克文明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瑪雅人甚至會崇拜「可可神」,並將朱古力用作神聖的宗教儀式上。所以說朱古力是落入凡間的天神食物,還是有點根據的。

  講到朱古力,很多人都會馬上聯想起那一整排甜甜的味道,但其實要到1847年才出現第一條固體朱古力塊,在這之前人們都只能喝朱古力。英國的J.S Fry & Sons是第一家生產朱古力塊的公司,他們最先從可可豆中提煉出可可脂(Cocoa Butter),再混合可可粉和糖,經過倒模而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面貌。後來隨著技術的改進,朱古力的配方變得五花八門,朱古力也朝著人們喜歡的口感、味道發展,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好的的後果……

朱古力的健康之謎
  前文說過,可可豆是朱古力的主要成份,而這正是答案所在。

  可可豆中有多達三百種對人體有益的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例如花青素(Anthocyanidin)、兒茶素(Catechin,是茶多酚的一種),這些物質都有著抗氧化的特性,能中和人體內的自由基(Free Radical),而自由基一般被認為能破壞細胞組織、導致衰老、心血管病和某些癌症, [4] 有機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看到這裡,餘下的也都不難明白了。朱古力中的可可豆才是可能對身體有益的成份,可可豆濃度越高,潛在的益處就越大。這些研究所使用的朱古力大多是高濃度的黑朱古力,有些甚至會在朱古力中加入額外的黃酮類化合物以便對比。但黑朱古力的味道並非人人都能接受,根據測試者的回應,被「加料」的朱古力比起一般黑朱古力味道更加苦澀,減低了他們吃朱古力的動機,甚至不想吃完指定的份量。 [3]

  顯而易見,假如所有朱古力生產商都只賣黑朱古力,還有意欲吃朱古力的人肯定不如現在多。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朱古力的配方在改良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砂糖、全脂奶、可可脂和各種添加劑。以牛奶朱古力為例,每100克含有高達56克糖份,脂肪也有30.5克。 [5] 高脂高糖的飲食有機會帶來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癡肥等健康問題。而且當這些成份被加入朱古力時,可可豆的比例就會相應降低,如此一來非但沒有保護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想健康又想吃朱古力? 吃得苦的話,嚐嚐黑朱古力吧。


文: Wai
圖: Dreamatico.com


參考資料
[1] Kwok CS, Boekholdt SM, Lentjes MAH, Loke YK, Luben RN, Yeong JK, et al. Habitual chocola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healthy men and women. Heart. 2015. June 2015. doi:10.1136/heartjnl-2014-307050. Available from http://heart.bmj.com/content/early/2015/05/20/heartjnl-2014-307050

[2] Dorenkott MR, Griffin LE, Goodrich KM, Thompson-Witrick KA, Fundaro G, Ye L, et al. Oligomeric Cocoa Procyanidins Possess Enhanced Bioactivity Compared to Monomeric and Polymeric Cocoa Procyanidins for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besity,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uring High-Fat Feeding.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February 2014;62(10):2216-2227. Available from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f500333y

[3] Esser D, Mars M, Oosterink E, Stalmach A, Müller M, Afman LA. Dark chocolate consumption improves leukocyte adhesion factors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overweight men. The FASEB Journal. November 2013;10:1464-1473. Available from http://www.fasebj.org/content/28/3/1464.abstract?sid=78900c5b-2742-4984-916e-d924e4ed2908#aff-2

[4] Lobo V, Patil A, Phatak A, Chandra N. Free radicals, antioxidants and functional foods: Impact on human health. Pharmacognosy Reviews. July 2010;4(8):118-126. Available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49911/

[5] Metz E. Does Cadbury chocolate tas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BC News. 18 March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31924912

[6] Whiteman H. Chocolate: is it really good for our health? Medical News Today. 18 June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95615.php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妳的護墊是敵是友?

妳用護墊用得聰明嗎?你又了解過使用護墊的潛在問題嗎?想知道如何保持女性陰部衞生嗎?這篇文章為你解答疑難!


話說在前
  女性專題太泛濫,頭一篇便說護墊,不想為各大品牌賣廣告,更不想把關心自己身體的妳誘騙進來,逛一圈文字花園然後發現妳的知識沒有長進,令家中的護墊還是為用而用。所以我們誠邀:  一.對護墊實際功用感到迷茫的妳; 二.敏感部位異常敏感的妳; 三.身體健康但和好姊妹缺少話題的妳; 四.自稱廿四孝男朋友但連女朋友每天用多少衞生用品都說不出來的你(對,有你份,別置身度外!),花點時間看看妳/你的她護墊用得聰明嗎?

護墊解碼
  夏日炎炎,正值是女性疾病猖獗的季節。現在很多人關心的念珠菌性陰道炎(下稱念珠菌),其實和女性衞生產品的使用悉悉相關。先介紹一下念珠菌,可能妳已經從很多資訊得知念珠菌是常見的女性疾病,但它普遍的程度還是會讓妳驚訝。雖然香港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參考北美洲,就有高達72%女性曾經患上念珠菌,[1] 全球有70-75%女性會在人生中最少患一次念珠菌病,尤其是年輕的懷孕女士。[2] 患念珠菌的機會率會隨著年紀增長̖、性行為頻密、使用避孕方法及自身抵抗力不足等因素上升。[1] 如果發現陰道痕癢,有過多乳酪狀分泌物,甚至小便有灼熱或疼痛感,便很大機會是患上 念珠菌了。[3] 可恨的是,誰不知道這些一按滑鼠便會成群彈出的健康資訊,但女孩子陰道不時有分泌物是比維園有阿伯還要平常的事,護墊便因此成為女孩子的親密戰友了。

   每個人使用護墊的習慣都大相徑庭,有研究統計了不同地方女性的護墊使用率,發現日本女性使用護墊的數目比起北美或歐洲女性要高一倍,而非洲女性的護墊使用率則最低。[4] 忽發奇想,亞洲女性如此注重乾淨,連換護墊也換得勤快過人,是否「換得多就好世界,換得少就有念珠」?但事實上,由於念珠菌不是必須通報的疾病,而且按照數據分析美國在以上國家當中竟然是感染率最低的,故此從官方公佈的患病數字我們其實無法總結兩者之間的關係。[4] 而吊詭的是,很多發現指出的是使用護墊的潛在問題而非其益處。

   第一是護墊的品質和設計問題,選擇了不透氣的材料會增加護墊上的細菌密度。由於不透氣護墊會提高陰部的溫度和酸鹼度,有利細菌生長,長期使用可能容易增加患念珠菌風險。[5] [6] [7] 若護墊不是百分百純綿製造,容易增加對陰部的刺激,引致陰道排出更多分泌物,滋生細菌。[4] 第二是護墊的成份問題,妳或許試過因使用衞生巾或護墊而感到陰感痕癢或敏感,有些人甚至會因此患上了皮膚炎。現時市面上的護墊為突圍而出,都添加了不同的化學成份,除了一般用以漂白的氯化物和其副產品二噁英,還有大量香劑,除臭劑和吸附物料,而外國便有女性對護墊上的樹脂成份敏感的例子可鑑。[8] 另一邊廂,各大女性衞生用品品牌的科研報告爭相為旗下產品作辯護,指出除臭劑等化學物料對陰部無顯著影響, [4] 或護墊對保持陰部乾爽清潔有積極效果等。

咁即係點?
  商家和反對者各執一方的話語權,而中立的學術機構仍然找不到有靠的數據証明真假,筆者在數據的洪流中,不希望以「有待考証」或「留待時間証明」草草收尾。 作為資訊年代發達下生活的城市人們,我們有過多的數據去支持即使是南轅北轍的立場,彷彿所有事情都是數字說了算。但是,即使一般普羅大眾無法辨識說謊的數字,我們卻可以對數據抱持懷疑批判的態度。例如,該篇學術研究有否涉及生產商的人員參與或資助; 數據的分析有否包括較大範圍和具代表性的樣品或研究對象? 誠然,我們也是以此角度寫文章,探討用護墊究竟是好是壞,分析上即使未能擇優,起碼排劣。

  第一步是以正確態度選擇產品,第二步便是正其身。 產品的品質固然重要,但正確使用對健康同樣重要。懶人,看看妳犯了以下多少項, 也就別動輒就罵生產商了:

1. 雖然我們無法証明使用護墊有實質壞處,但不少研究指出用與不用與女性陰度疾病關係不大。既然如此,我們還是提議回歸原始,不要把用護墊當成每天的例行公事。(而且這樣絕對可以省下不少錢!)[3-4]
2. 市面上的內褲各式各樣,選款式之餘緊記選用全棉質內褲,因為棉質是很好的吸料。[5,9]
3. 等夏天這麼久就是為了秀・身・材! 且慢,穿得太緊會有礙陰部通氣,而且很不舒服呢……[5,9]
4. 避免使用清潔陰部的香體用品,或過度清潔陰部,你會洗走自身製造的有益乳酸菌。[6]
5. 清潔陰部或肛門時,應該由前向後的方向清潔,這是要從小培養的好習慣,但現在懂也不遲,待會如廁就懂得做了吧。[9]
6. 性交時使用安全套。安全套能夠有效防止細菌在男女雙方互相傳播。[4]

  解答本文主題,護墊可以用,但不用常常「墊住先」。


文:Navy
資料搜集: Christine


資料來源:
[1] Sobel, J. D., Faro, S., Force, R. W., Foxman, B., Ledger, W. J., Nyirjesy, P. R., ... Summers, P. R. (1998).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Epidemiologic,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American Journal 0f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78(2), 203-211. DOI:10.1016/S0002-9378(98)80001-X

[2] Sobel, J. D. (2007). Vulvovaginal candidosis. The Lancet, 369(9577), 1961–1971.

[3]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Vaginal Infection. Accessed from http://www.chp.gov.hk/tc/content/9/24/1610.html. [Retrieved on 18/5/2015]

[4] Farage, M. A. (2006).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Feminine Hygiene Pad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 66-77. DOI: 10.1196/annals.1365.006

[5] Giraldo, P. C., Amaral, R. L. G., Juliato, C., Eleutério Jr. J., Brolazo, E. & Gonçalves, A. K.S. (2011). The effect of “breathable” panty liners on the female lower genital tr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115(1), 61–64. doi:10.1016/j.ijgo.2011.04.016

[6] Runeman, B., Rybo, G., Forsgren-Brusk, U., Larkö, O., Larsson, P. & Faergemann, J. (2004). The vulvar skin microenvironment: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nty liners on temperature, pH and microflora. Acta Derm Venereol, 84(4), 277-84.

[7] Runeman, B. (2008). Skin interaction with absorbent hygiene product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6(1), 45–51.

[8] Rademaker, M. (2004).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to a sanitary pad.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45(4), 234-235. DOI: 10.1111/j.1440-0960.2004.00105.x

[9] Department of Health. Family Health Service: Information on Vaginal Candidiasis. Accessed from http://www.fhs.gov.hk/english/health_info/woman/14808.html. [Retrieved on 18/5/2015]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1罐可樂1小時 喝下可樂後身體裡會有甚麼變化?


你也許聽說過可樂對健康有害,但這種高糖飲品會對身體造成怎樣的影響你又知道嗎?

有機食材:To Eat or Not to Eat?

有機食材風氣漸旺,但有機食材真的較健康?有機種植的蔬果又會有更多營養嗎?



  近年,有機食材風氣漸旺,各種有機產品紛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再各大貨架之上。有機食材之所以與眾不同,除了其標榜純天然、不添加化學農藥、含豐富營養外,亦因其與一般予取予奪的理念不同,注重資源永續利用、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在這個以污染為主調的社會中,有機食材猶如一股清泉,大眾於是紛紛轉投。而在芸芸眾多產品之中,有機食材除了價格貴兩三倍之外,好像與其他食材分別似乎不大明顯。究竟有機食材是否真的如傳聞般那麼健康?就算是,又是否值數倍於正常的價格?

有機食材
  有機食材的定義眾說紛紜,各有解說,但有機食材之所以稱為有機,是因為其中無機化學品的添加得以嚴格限制。總括而言,有機食材並不包含人造添加劑、較少加工程序、沒有基因改造等等。[1] 而正正因為限制了人工對食物的作用,令人為的環境改造成為不可能,所以有機食材對環境的依賴亦水漲船高。由是觀之,因其對環境有較高要求,從而令產量比普通食品少,使價格一直高居不下。[2]

購買有機食材的緣由
  有機食材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人們逐漸注意到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亦明白環境與人體息息相關的關係。研究顯示,對個人健康的注重是購買有機食材的強烈誘因。[3] 人們普遍認為有機、天然的食材對維持身體健康有較正面的作用。[4] 加上過往發生過瘋牛症、沙門氏箘、手足口病等等食物安全問題,以及憂慮近年基因改造食品對健康所引起熱議,令以健康天然為招徠的有機食材逐漸佔領超市的貨架以及人們的心扉。

更有營養?
  有機食物的普及度大增,究竟其是否比正常食物更有營養、更健康便成為一個更為重要的課題。一項研究發現有機食材含較少農藥以及較多抗氧化物和礦物質,但暫時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與提升健康有直接關係。[5] 而史丹福大學就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整合近50年間的論文,發現雖然有機食材和普通食材的農藥殘餘和營養含量沒有顯著差異,但進食有機食材卻能減少因暴露於農藥殘餘及抗藥性細菌所造成的風險。[6] 由此可見,有機食材為更有益的結論仍有待更多科學研究核實其相關性,但單以風險作為比較對象,有機食材顯然對健康更具正面作用。

有機食材的成敗因素
  只要講起有機食品,味道和價格肯定在討論名單之上。不少人認為有機食材可以和難吃畫上等號。食品的購買與味道和外觀是掛勾的,不少人認為如果有機食物的味道和外觀作出少許改善,就能引起較大的購買意慾。[7] 雖然心理成分居多,但已足以影響其觀感。其實,有機食物就是要人在健康與享受之間作出取捨,口感豐富的食物經過較多後期製作,自然比味道較單一的食品更具滿足感。研究亦發現較多後期製作的食品會觸發特殊腦部反應,令人展現「食上癮」的後果。 [8] 如果你認為健康比較重要,而你又能負擔有機食材的價格差距,那何樂而不為?

  當然,好吃與否是非常主觀的概念,不過金錢卻不是。不少人即使比較偏好有機食物,但都因價格問題而卻步。價格居高不下一直成為有機食品的障礙。有機食品原本的初衷,是為了提供一個更健康的食物選擇,卻有意無意的演變成一種貴價商品,不但未能搶佔加工食物的市場份額,還變相令加工食物相比下更具市場優勢,結果與初衷相違背,彷彿令健康變為一種昂貴的奢侈品,不得不說是一大諷刺。

如何取捨?
  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基於各種因素各有優劣,而有機食品又未有足夠證據顯示比普通食品更健康,那有機食品是否已無存在意義?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機食材受到農藥化肥抗生素污染的機會畢竟較低,所以如果負擔得起,不妨在餐飲中加入有機食品,更要注重均衡飲食,才是對自己身體負責的聰明消費者。


文:Brian
資料搜集: Sirius

圖:Healthydietadvisor.com


參考書目:
[1]     Allen, Gary J. & Albala, Ken, ed. (2007). The Business of Food: Encyclopedia of the Food and Drink Industries. ABC-CLIO. p. 288. ISBN 978-0-313-33725-3

[2]     Seufert V, Ramankutty N, Foley JA (2012) Comparing the yield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Nature 485:229-232.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5/n7397/full/nature11069.html

[3]     Padel, Susanne, and Carolyn Foster. "Exploring the gap between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Understanding why consumers buy or do not buy organic food." British food journal 107.8 (2005): 606-625.

[4]     Baker, Susan, et al. "Mapping the values driving organic food choice: Germany vs the UK."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8 (2004): 995-1012.

[5]     Crinnion, Walter J. "Organic foods contain higher levels of certain nutrients, lower levels of pesticides, and may provide health benefits for the consumer." 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a journal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15.1 (2010): 4-12.

[6]    Smith-Spangler C, Brandeau ML, Hunter GE, Bavinger JC, Pearson M, Eschbach PJ, Sundaram V, Liu H, Schirmer P, Stave C, Olkin I, Bravata DM. (2012) Are Organic Foods Safer or Healthier Than Conventional Alternativ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nuals of International Medicine 157:348-366. Retrieved from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1355685

[7]     Zanoli, Raffaele, and Simona Naspetti. "Consumer motivations in the purchase of organic food: a means-end approach." British food journal 104.8 (2002): 643-653.

[8]   Schulte, E. M., Avena, N. M., & Gearhardt, A. N. (2015). Which Foods May Be Addictive? The Roles of Processing, Fat Content, and Glycemic Load. PloS one, 10(2), e0117959.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你到底瞓得夠唔夠?

每天要睡多久才足夠?怎樣判斷自己有沒有充足睡眠?這篇文章為你解答疑惑!


  假如你每天睡覺八小時,那就相當於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夢中度過。但不是每人每晚都能睡得安穩,睡在再舒適的床鋪上,都可能有失眠的一晚。若不幸遇上輾轉反側、徹夜難眠的夜晚,翌朝便可能要帶著熊貓眼去上班上學了。曾經就有研究發現香港超過九成上班族有睡眠不足的情況,六成受訪者在七日內試過半夜睡醒,[1] 你又是否其中之一?

到底要睡多久才合適?
  有人說每天至少要睡夠六至八個鐘頭才算充足,但其實並不一定。根據美國睡眠協會的建議,普通成年人每日睡6-10個小時都可能是合適的。[2] 之所以說是「可能」,是因為睡眠習慣和模式需視乎個人的習慣和年齡,目前仍沒有科學研究能準確地指出人所需要的睡眠時數。年齡越大,所需要的時數就越短。例如該協會推薦嬰兒每日睡上14-17小時,而到了老年只睡7-8小時已很足夠。(不同年齡層的推薦睡眠時數請見圖)

來源: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話雖如此,睡眠時數也不能完全代表睡眠質素,只要自己覺得適合就沒有甚麼大問題。有些人的睡眠習慣就很奇特,據說達文西每日睡六次,每次只睡15分鐘,這種睡法被稱為多階段睡眠法(polyphasic sleep),究竟這樣是不是就比普通人的睡眠方式好呢?

  在1988年便有研究找來了99個帆船運動員,研究人員發現在長達上周的長途賽事中,每次只作小睡 (約20分鐘至2小時)的運動員比起其他人的表現更佳,而且需要的總睡眠時數也更短。[3] 但這發現目前只限於這類需要長時間耗用大量體力的運動上,至於是不是適用於所有人,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香港人的睡眠
  相比起台灣和中國,香港人的睡眠質素原來是最差的。據統計香港人每天平均只睡6小時39分鐘,在50個地區中排第17位,比起位列第二第七的中國和台灣遜色不少。[4] 有趣的是,香港人在三地中也是睡得最晚、起得最遲的,平均要到約莫凌晨一點才上床睡覺,八時才起床。

  然而以睡眠總時數計算,台灣人比香港人每天少睡18分鐘,睡眠質素卻比香港人好,再次證明睡得多不一定睡得好,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睡眠質素。

七條問題測試自己是否有足夠睡眠
  以下是七條由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Dr. James Maas設計的問題,[5] 不妨試做一下,如果你符合下面其中一種情況,就可能代表你睡眠不足了。

1.你經常需要在周末的早上多睡數小時。
2.你經常要用鬧鐘、或者由其他人喚醒你才能在原本的時間起床。
3.你有時在駕車的時候會很渴睡。
4.你經常在看電視的時候無意間睡著。
5.你早上通常要掙扎一段時間才肯起床。
6.你經常會在沈悶的會議或講座中無意間睡著。
7.在吃飽午飯或晚飯稍作休息的時候,你經常會不經意地睡著了。


文: Wai
圖: SlideShare.net user: pjj_kemenkes


參考資料

[1]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2003)。香港在職人士的睡眠質量調查。擷取自網頁 http://hkupop.hku.hk/chinese/archive/report/qsleep03/

[2]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How much sleep do we really need?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sleepfoundation.org/how-sleep-works/how-much-sleep-do-we-really-need

[3] Human Neurosciences Research Unit , University of Ottawa. Polyphasic sleep strategies improve prolonged sustained performance: A field study on 99 sailors. Work & Stres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rk, Health & Organisations. July 1988;3(1):41-55. Available from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2678378908256879#.VbHpZbOqpBf

[4] Woollaston V. Sleeping habits of the world revealed: The US wakes up grumpy, China has the best quality shut-eye and South Africa gets up the earliest. The Daily Mail. 17 April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042230/Sleeping-habits-world-revealed-wakes-grumpy-China-best-quality-shut-eye-South-Africa-wakes-earliest.html

[5] Maas JB, Wherry ML, Axelrod DJ, Hogan BR, Bloomin J. Power Sleep : The Revolutionary Program That Prepares Your Mind for Peak Performance.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 1998.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美麗真相(一)

醫學美容的名詞五花八門:膠原自生、透明質酸、陶瓷煥膚......到底甚麼是醫學美容你又是否知道?



膠原自生激光技術、細胞再生、透明質酸補濕、陶瓷煥膚、激光去斑脫毛......怎麼全部都好吸引! 收到宣傳廣告一刻,我看著免費體驗四個字雙眼直發光,無論是那個已用紅筆刪去的5位數金額,還是旁邊肌膚亮得反光的林嘉欣余詩曼。就算知道甚麼是陶瓷,也未必知道甚麼是陶瓷煥膚,但試做肯定沒有吃虧,只知道女孩子美麗無極限。

  夏天的美容廣告五花八門,前幾年興起醫學美容,一大堆新奇有趣的名詞大行其道,俘虜了無數女士的心,上面寫出了你的心聲嗎? 美容如何從喜好轉變成一種需求,要從美容和醫學、健康扯上關係那時說起。醫學美容的市場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果酸換膚潮,開啟了醫師以美容為目的的醫療服務。隨著醫療器械的研發更新,化學換膚的療程逐漸演進到紅寶石雷射除斑、午休美容的脈衝光治療。直到1996年瑞典Q-Med公司的第一個產品Restylane ®在歐洲上市,以透明質酸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改善皺紋的嘴唇以及 1999年美國Allergan藥廠推出的肉毒桿菌素Botox® 除皺療程,[1] 改變了全球美容醫療業的市場 。總括而言,醫療美容的技術日趨成熟,更深受市場歡迎。既然醫學美容的興起勢不可擋,與之相關的健康問題自然值得重視。

  『醫學美容』Aesthetics Medicine/ Medical Cosmetology的定義為:通過醫療行為,包括藥物、儀器、手術等,針對人體的容貌、毛髮、色澤及各部位形態等進行美化、改善、修復與再生。以改善生理功能、增強人體外在美感及達到美容功效為目的。[2] 提起整容可能還有不少人嗤之以鼻,但大眾對醫學美容的接受程度卻高很多,因為美容被冠上醫療服務之名可是專業的象徵,是為需要而非純粹愛美。

  醫學美容的需求顯而易見,但不得不抖擻精神思考的問題還有一件:怎樣的美容服務才可以被歸列為醫學美容 ? 以激光為例,是否凡使用高光頻的儀器就可以稱為醫學治療,抑或是需經國際認可可使用在人體上的光波,或是透過經註冊認可的醫療器材或商標界定?顯然,很多消費者在接受服務之前其實對此一無所知,甚或不願了解,只因優惠期和名額有限,生怕諗多一秒,靚慢一步。

  回溯2012年底,DR美容集團「毒血針」事故導致一死三危殆,政府其後成立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才正式修定了醫學美容規管措施保障消費者。在此之前政府從未立例清晰界定醫學與美容的分別及制定規管,以至兩者之間存在很多灰色地帶。[3] 對比新加坡較成熟的監管,政府將美容療程按入侵性分成三級監管。入侵性愈高的療程,當局就要求由愈專業、和愈有經驗的人士操作,而進行療程的場所亦須有愈完備的配套。舉例來說,屬非入侵性的化學換膚治療就可由已獲證書的註冊醫生的醫生在醫務所進行,而屬入侵性隆鼻手術就必須由整形外科醫生在手術室進行。[4] 但香港現時只靠註冊醫生專業守則監管引入新療程的情況,逐項調整,準則良莠不齊。怎麼要搖身變成女明星看來這麼危險? 此時此刻,筆者只浮現出那一句:假使我漂亮,性格縱使不吃香,如明星賣相。

  隨著美容技術的專業和科技化,高風險和成效成疑的美容療程只會有增無減,而伴隨而來的更是無可避免後果更嚴重,事故更頻繁的醫學美容失誤個案。美麗,不成功便成仁? 但美麗無罪,如何靚得聰明似乎才是關鍵!

  下一篇為你逐個拆解醫學名詞,敬請期待。

文: Navy
圖: Centre for Vision Research


參考資料:
[1] 林思允.(2008). 醫然美麗: 醫學美容的謬誤與真相. 香港: 天窗出版

[2]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ons. (2010). ISAPS International Survey on Aesthetic/Cosmetic Procedures Performed in 2010. http://www.isaps.org/isaps-global-statistics.html

[3] “高永文:DR結業亦不影響調查
”. Sina News. Oct 21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news.sina.com.hk/p/focus/main/index/1461

[4] RTHK.美麗陷阱 [Video:VHS] Hong Kong: ITV; 24 Aug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www.liberalstudies.hk/video/programme.php?vid=tcs14-1563

14種隱藏在食物標籤後的詭異成份


有沒有想過你每天吃的麵包裡可能有頭髮的成份?
現代人吃的食物裡其實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添加劑,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其中的詭異成份!